【明日方舟干员设定浅析】草垛上的风笛——风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54:23    

你说,一个人的故乡该到哪里为止?是离牵引车最远的房子,还是大地与蓝天的交界,又或者是地图上不断重画的红蓝杠?那么多场仗打下来......有时候我甚至会突然忘记家乡的模样。

——晋升后交谈2

·苏格兰文化

【事实上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地方能培养出这样一个淳朴的孩子,在饱受天灾摧残的大地上真的有这样一片净土?听老爷子讲,他去过那里,那里有风笛,有格子裙,还有威士忌,那都是些什么呀,真希望我能亲眼去瞧一瞧。(沉默)也许我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说到苏格兰,都会联想到风笛,格子裙和威士忌。风笛身上的苏格兰元素实在是太多了,从头到尾,从名字到档案都有不少苏格兰的代名词。

而且,虽然大家很喜欢作为优秀军人的风笛小姐,但在农地挥洒汗水,端着三个炖锅走上桌子,穿着长裙边唱边旋转,说起故乡会发呆的风笛小姐......大家也一样喜欢。

——档案资料四

风笛到底起源于两河流域还是古埃及,史学家们各有各的说辞,但这古老的气鸣乐器的确曾风靡了整个欧洲。从16世纪开始,风笛辉煌了几百年之后,便逐渐衰落,但是在英格兰北部和西部得到了凯尔特人的重视——风笛在苏格兰人的手中展现了别样的风采。

面对英格兰一次次的压迫,苏格兰人用高昂的风笛声召集起愤怒的同胞们痛击敌人;当一位勇士牺牲在战场上,在他的葬礼上一朵蓟花伴着哀怨悲壮的风笛声随风飘远;在乡间婚礼舞会的现场,风笛演奏着激情昂扬的民族风舞曲,在场的所有人都洋溢在幸福之中;或有吟游诗人先是叙述着远古的传说,后用风笛演奏出轻快的音乐。风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作 “塞奥莫尔”和“塞奥伯格”。 “塞奥莫尔”意为宏大的音乐,主要指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音乐, 如哀歌、礼仪音乐、庆典音乐等。“塞奥伯格”意为短小的音乐, 主要指舞蹈音乐。

当然有了乐器自然少不了美妙的歌声,和华丽的舞蹈。

牧歌,是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早期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世俗音乐(专指与同时期创作的圣乐也就是宗教音乐),最先盛行于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它的音乐形态的前身是frottola,以及受当时的the French chanson和复调音乐风格的经文歌的影响, 被改进成为流行于 16 世纪的牧歌音乐;而牧歌的歌词则有赖于诗人Pietro Bembo掀起的彼得拉克运动,也就是对十四行诗的复兴,使文本水平相当在线。其流行得益于三点,一是意大利本土语言的复兴,二是意大利是当时的艺术中心,有大量的优秀作词作曲家来到这里进行创作,三是由中国首创的活字印刷术以及印刷机的发明给牧歌提供了传播媒介。虽然这种音乐形式于17世纪被咏叹调取代(原因是越发展越拖离群众),但不能否认其曾经风靡一时,并传入德国和英国,后者同时引入了“madrigal“这个词,并组合形成”English Madrigal“这个名字。起初以手稿的形式传播,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尼古拉·扬在1588年出版了《跨越阿尔卑斯山南的音乐》,紧接着汤玛斯·华生在1590 年出版了《英译意大利牧歌》之后被英国人广为接受。英国人起初所接受的意大利牧歌,多以 “轻牧歌风格”为主,音乐形式简单易学,但即便是发展了英国牧歌运动也没能赶上意大利后期异常专业化的火车(也就是只发展到第二阶段,落伍了。)

载歌载舞,在苏格兰大致有三种不同风格的传统舞蹈:凯利舞,乡村舞和高地舞。凯利舞比较简单,而且是集体舞,社交性很强,并且可以搭配现代音乐。乡村舞发源于民间,后成为上层社会的宫廷舞蹈,舞步简单但舞者仪态修养要求较高。高地舞种类较多而且舞步复杂,有剑舞及其改良版高地弗林格,尚楚乌斯舞和欧图洛克里尔舞。剑舞及高地弗林格是起初是战士出征前或者凯旋时跳的舞蹈,虽然变体较多但共同的元素都有苏格兰裙,风笛,吉列鞋和厚裤袜,以及高速旋转,高难舞步。每一个高地舞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碍于篇幅不多做赘述,感兴趣者可自己去慢慢探索。

(剑舞)

舞者会穿苏格兰裙,苏格兰裙大家都很熟悉,对这个男性穿的裙子感到了好奇。我们先说说tartan,也就是苏格兰盖尔语的“方格呢绒”,由于初期大家都只是穿着本地纺织作坊织出的方格图案,所以不同地区服装上的方格图案也都带有各自地区的特点,也就是地区格子,不过也有由功能区分的狩猎格子(土色)或者礼服格子,从狩猎格子也能看出格子并不仅仅是颜色受到高地人喜欢,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格子服装更加流行,每个相同部落的人都会穿同样的格子,就形成了家族格子。后来被引入军团制服,形成了军团格子。勇猛的苏格兰人就穿着“裙子”在战场上给敌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这些格子的载体就是苏格兰裙。早期的高地服饰有毛呢长披肩,方格短裙基尔特和紧身格子呢绒裤。基尔特就是苏格兰裙的前身,而呢绒裤是高地人去低地旅行或者骑马的时候穿着的。

这些都是苏格兰文化的标志,他们也早已超脱于其本身的意义,而具有了社会功能性质。风笛,其作为战场乐器可以用于行军,凝聚军心,有的风笛手甚至冲锋在前,所以其象征意义不同于别的乐器,被女皇选入陆军军乐团,和鼓一起成为了苏格兰军团的代表。苏格兰裙,因为苏格兰裙已经成为了苏格兰人的民族象征,所以苏格兰人才会由于“禁裙令”而掀起战争,而随着时间推移,裙子上的格子甚至被赋予了社会等级的意义,形成了皇家格、政府格。

他们的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的变更,文化的交融,其背后的故事也绝不是仅此而已。历经历史的沉淀他们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来自游牧村庄的风笛小姐

【风笛小姐总是那么乐观,即便是苦恼于无法融入现代生活那表情也显得是在恶意卖萌,也许来自乡村的孩子都是那么单纯?对某一件事有着过分的热情和执着。清流是水污染,风笛是种田放牧。不过每当风笛讲起家乡的草原还是会露出伤感的表情,毕竟也是第一次来到满是感染者的地方,想起家乡的美好也很正常。像我们,哪还有家乡可言。】

从小就开始帮家里种田和畜牧的她,在加入罗德岛后,立刻与负责相关事务的后勤干员们打成了一片,并为罗德岛的种植与畜牧事业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与力量,其热心程度甚至一度让人以为她转岗到了后勤部门。

——档案资料三

关于英国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一场持续了三个世纪(16-19世纪)的农业革命进行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熟知的圈地运动(上文所说的禁裙令就是这个时候发布的)。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契约租地权的发展给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尽管我们学的历史里面称其为“羊吃人”,但里面确实有夸大成分存在。不可否认,这种有一定自主经营权的形式,让农场主可以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提供一种内在竞争动力为以后的工业化做一定准备(事实上工业化也给农业带来了进步)。除了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另一方面就是在其影响之下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了。

首先就是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英国传统的农耕业英国传统农耕业是有休耕,而休耕会导致产量减少,原始的解决方法是扩大耕地面积,但1560年的英国已经没有多余的良田了。怎么办,那就改变耕作的方式,四圃式轮栽制(也叫诺福克轮作制)应时而生。简单讲就是豆子与大麦夹种 ,罗卜种在两季粮食之间 ,休耕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但事实上由于不同地区的农耕情况不同这个耕作的方式并没有非常快的普及全国,反而非常缓慢。

其次就是畜牧业得到发展。起初由于牲畜良种的推广速度很慢而且英国对牲畜的研究不够深入,农场主并不觉得畜牧业比单一种植更有优势。到了17世纪农耕主想通过改良饲料的来对畜牲增肥。而育种的概念历经几个世纪才慢慢发展完善,18世纪有农学家提到罗伯特· 贝克威尔的育种实验,对羊和牛的良种培育方面有很大贡献。但仍是不的重视,直到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使得对肉类制品的需求增大,价格也逐渐上升,才让农场主意识到畜牧业的重要性。

(拜松,不是)

另外,有关她对于各种农用大型器械的熟悉,很遗憾的是,由于空间有限,罗德岛的种植规模只允许使用小型拖拉机,令她无法大展拳脚。

——档案资料三

最后是农业科学化和机械化。科学化体现在化肥的利用和粘泥土壤的改造。机械化很早就开始但非常缓慢,主要是因为工业化之后劳动力很充足,没必要去用成本价格更高的机器进行农耕活动。而且某种程度上大量雇佣劳动力也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问题。不过发展还是有的,比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器的发明,只不过受制于传统保守主义使得这些机器没有用武之地。不过到了20世纪这种局面就完全逆转了,比如1954年整个联合王国50万农场有461000辆拖拉机,其作用不仅是用于田间操作,还有当作农场之间的运输工具。不由得想起了风笛的“传 统 艺 能”。可能现代科技苦手的设定也来自于早期农场主“不屑于”使用机械吧。

(德国为英国造的拖拉机)

器械操作,我很会的呀!割麦机啊,拖拉机啊,翻土机啊,我全都很擅长的。嗯?掌上终端,显示屏,无线路系统?小型机械的话,我不太......哎,我就碰了一下,它怎么冒烟了?!

——交谈2

不管怎么说英国长达三个世纪的农业革命为英国现代农业构建了一个框架,而且对城市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提供了大量粮食),剩下的就是如何填充的问题了吧。

·军人

通过以上种种信息大概推测风笛应该是来自苏格兰(甚至可以确定是高地人),大概推测风笛退役的原型苏格兰军团有两个:黑卫士(Black Watch)和苏格兰近卫团(苏格兰卫队 Scots Guards)。

黑卫士最初是汉诺威王室为了镇压詹姆士党而在苏格兰高地组建的高地独立步兵连,镇压了两次叛乱之后得到了英国政府重视,重新编组后继续在苏格兰高地进行维和治安,当时这些从各个氏族征召的民兵应该已被称为“黑卫士”,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在1725年的征兵令中,曾经下令各族民兵必须穿着颜色相近的格纹制服,而这些氏族本身的家族格以黑色等深色为主。这种黑卫士独有的格纹后来就被称为上文提到的“政府格”(Government Tartan)。

(图片太难找了)

后为支持汉诺威及荷兰等新教同盟国,黑卫士在仍保留其称号的前提下,组成了第43高地步兵团前往欧洲等地作战。作战结束后北美的第42奥格尔索普集团军解散,黑卫士的第43集团军取而代之,更名为第42高地步兵军团。其后又在法国印第安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被称为守夜人)及克里米亚战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名字改为“第42皇家高地步兵军团(黑卫士)“,被授予皇家称号。现在其军团的名字为“黑卫士,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三营”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有的风笛手甚至冲锋在前“”被女皇选入陆军军乐团,和鼓一起成为了苏格兰军团的代表”说的就是黑卫士的风笛鼓乐队哦。

(训练)

苏格兰近卫团起源可以追溯到1642年,第一代阿盖尔侯爵坎贝尔奉查理一世之命成立了苏格兰近卫团,不过当时名为“阿盖尔侯爵皇家团” (Marquis of Argyll's Royal Regiment)。比较有趣的是在三国之战期间,苏格兰近卫团倒戈跟与查理一世同样都是保王党阵营的蒙罗斯侯爵开战(事实上是侯爵先挑起苏格兰内战)。而后查理一世妥协于苏格兰长老会,与其一起入侵英格兰,虽然大起大落,查理一世最后还是成为了第一个被公决砍头的国王。死后一年查理二世回来过,也带领近卫团入侵过英格兰,不过再次被护国公的军队打败,查理二世逃往法国,近卫团被解散。护国公死后我们的“欢乐王”又回来了,重组了苏格兰近卫团。1686年,该团被列入英格兰军队。1709年,西班牙继承战争结束后,被更名为第3近卫步兵团,随后也参加法国大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及克里米亚战争,在一战二战也立了不少战功。现在是辖下于卫兵师(the Guards Division)其中一支英国御林军的步兵部队。

( 1891年SG的军乐队,再次感慨图片难找)

关于制服,一战时期高地人组成的军团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是苏格兰人是真的会穿裙子上战场的,并且上衣使用圆形下摆,后向后勤妥协使用通用样式的上衣。

(圆形下摆)

皇家近卫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向的。不同于其它体制的军事训练,维多利亚皇家近卫学校有着自己的教育方针:三种培养方向中,卫官大多在毕业后担任王室、贵族与各类要人的侍卫,军官则一般会出任军队的高级指挥,士官则一般担任军队的中坚战地领袖和突破发起人。

——档案资料二

关于维多利亚皇家近卫学校,大概是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一是因为为了培训军队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人才开设了各种学科,真的是有教无类。二是被挑选进入该学院标准军事课程学习的学员,来自英国官办和私立学校的约占33%,来自普通学校的约占43%,有贵族也有平民。

(一战期间,许多苏格兰单位都穿着短裙。与他们战斗的德国人给了他们一个“来自地狱的女士们”的绰号。)

·阴谋

在通过一系列测试和信息交换、了解到干员苇草的存在之后,一向开朗的她竟然变得郁郁寡欢了起来。压在她身上的,究竟是什么事呢?有什么样的难题是维多利亚的军力不能解决的呢?维多利亚究竟发生了什么,她和她的队伍又遭遇了什么?

——档案资料四

关于风笛实装之前有说精二背后的白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象征,因为苇草代表的是威尔士(或者说是凯尔特人)红龙,而且两者并不能见面。但实装之后作为苏格兰代表的风笛被定性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代表实属有些偏颇。其次,档案中也并没有表现出风笛对苇草或者苇草对风笛有敌意,苇草仅仅是不想让对方认出自己。先假如风笛是来自苏格兰近卫团,苇草作为红龙,按照德拉克血统论,是不是可以和威尔士亲王有联系?那么苇草是不是有继承权?而苏格兰军团是由查理一世组建二世重建的,如果二人相识,风笛作为苏格兰军人将如何看待苇草这件事呢?是忠于国家,还是?大概风笛出走就与政治问题有关。

还有一个点就是

那个叫苇草的姑娘,我一定见过她。但现在她这个样子,看起来又孤僻又可怜,她真是我看到的那个可怕的人吗?真奇怪,我得问问她......我不能和她说话?欸,为什么呀!

还在军队时,我遇见过一支鬼魂一样的部队,他们在维多利亚的暗处肆虐,目击者却又大多下落不明。我有发掘它内幕的义务,这也是我到处乱跑的原因。啊,你别插手,你也有自己的天职吧?—— 信赖提升后交谈

也就是风笛见过的不是苇草,而可能是她的姐姐。

(来自WIKI)

【就算是生活在满是感染者的环境里,风笛仍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但就是这样一个粗线条的人,在了解到苇草的存在之后竟然变得郁郁寡欢,维多利亚到底发生了什么?苇草究竟是谁?风笛的军队又发生了什么?

可爱的风笛小姐啊,请不要为了这些事情悲伤,我们无意去探寻真相,只想让你保持天真就好。】

相关文章